-
�
肖序� 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研究�
1930�10�12日生于贵州安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20世纪80年代初及后期先后赴法国南特大学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地学系作短期访问学者及学术交流。现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喜马拉雅地区委员会(CC-1)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50年代初期肖序常院士在甘肃从事有色金属地质勘探,负责甘肃白银厂外围普查找矿,发现并评价了小铁山多金属矿床�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黄汲清院士指导下,参与《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的编著。该著作较系统划分和论述了我国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特征,对区域地质调查、普查找矿以及某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探讨均有重要指导意义�20世纪60年代,参加国家急需矿产铬铁矿的项目,结合我国实际,编著了《含铬基性、超基性岩地质构造特征》一书,对铬铁矿战略部署及普查找矿等提供了较重要的科学依据�20世纪70年代主要从事板块构造、蛇绿岩以及高压变质带的研究,首次较系统的论述了祁连山高压蓝片岩带,较早建立了中国完整的蛇绿岩剖面,论述了我国主要蛇绿岩带分布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为尔后祁连造山带等板块构造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先导作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现在,肖序常院士一直参与青藏高原及新疆的野外地质工作。他多次进藏,直到现在仍坚持进藏考察。他对某些重大问题如特提斯形成、演化,冈瓦纳大陆裂解、离散等提出了新认识;他根据古生物区系、古地理、沉积建造特征和古地磁等方面数据,认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期间不存在某些国外地质学家所认为的广阔的“古特提斯”大洋,而是“多岛(陆)洋”的构造格局,并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隆升提出“多阶段、多层次、多因素”的论点和模式;在新疆及邻区构造演化的研究中,认为该地区在古生代或更早也具多岛(陆)洋——洋盆与古陆相间的构造格局,于古生代晚期,“规模不等的洋盆”围绕古陆的消减、增生形成“古中亚巨型复合缝合带”或“古中亚造山带”,并对该巨型缝合带的演化及成矿作用作了阐述,为当前“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的研究提供了成矿地质背景。“九五”期间他负责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结构、构造演化多学科的探测研究,根据深地震反射探测和岩石学及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分析研究,对当前流行的青藏高原形成、隆升的“双俯冲”模式提出质疑;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后期(中、上新世后以来)的隆升是由于“岩石圈双向水平挤压”和“拆沉作用”引起的新认识和新模式。并与同行一起首次在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等地新生代火山岩中发现幔源包体和巨晶,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三维结构、演化的研究提供了较重要信息�
先后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先后培养硕士生7名,博士�5名�
肖序常院士发表论文约50余篇,出版专�7部�
TAG: